仙女杯多肉格諾瑪和格瑞內的區別 gnoma和greenei的區別

  • A+
所屬分類:多肉雜談

想入棵白菊,上網一查發現有greenei和gnoma區別,看了半天,把自己繞糊涂了。我咋覺得這個葉片是尖的,像gnoma;但是這個葉片厚,又像greenei,糊涂了。

格諾瑪格瑞內都是景天科仙女杯屬的多肉植物。

格諾瑪格瑞內的區別之名稱:

格諾瑪 Dudleya Gnoma 是景天科仙女杯屬多肉植物,俗稱丸葉白菊,名字為音譯,gnoma拉丁詞義為“白色精靈”。

格瑞內(Dudleya greenei Rose)又名格林氏景天,是景天科仙女杯屬的多肉植物,俗稱白菊。種加詞“greenei”是為紀念19世紀的植物學家Edward Lee Greene。

首先是所謂的“白菊”,拉丁名字Dudleya greenei,音譯過來的話可以叫“格瑞內”。這個拉丁名字也是國內很多網站上標出的名字,國內所稱“白菊”就是這個品種了。ICN里面也有提到,搜索greenei即可找到,標題給出的是GREENEI Rose, 1903,分有粉、無粉兩種,屬于中型種,葉片長圓狀至倒卵形,3 - 11cm長,1 - 3.5cm寬,4-8mm厚(渣翻,不負責)。祭出部分原文:葉子Leaves oblong-oblanceolate to obovate, apically acute to pointed, 3 - 11 x 1 - 3.5 (basally 1 – 3) cm, 4 - 8 mm thick, not glaucous to ± farinose powdery. 花Flowers : Sepals triangular, 1.5 – 5 mm, petals 8 - 12 x 3 - 5 mm, elliptic, acute, pale yellow or whitish, tube 1.5 - 2.5 mm.

區別格諾瑪和格瑞內的常見誤區:

1. 有人說格瑞內沒粉,格諾瑪有粉;

錯,錯,錯…… 兩種品種都是有粉品種,區別格諾瑪超級厚白粉(像濕手沾面粉那種感覺),格瑞內正常類似初霜的那種粉

2. 格瑞內不是丸葉,格諾瑪丸葉

這個觀點其實是正確的,但是國內很多奸商會把控型后的格瑞內當格諾瑪賣,而且這個過程十分簡單,至少比美人控成奶酪簡單而且快速的多(下圖有我養的白菊各個時間段照片),可以看出收到時候是絕對丸葉狀態吧(我買的時候賣家沒說丸葉,雖然價格和丸葉的差不多)

看圖片可以知道,格瑞內也有粉,同樣可以老樁丸葉狀態,

重點,重點,重點,怎么區分格諾瑪,格瑞內?

唯一區別:格諾瑪的白粉是厚到全狀態時候,比如冬天,還是全白的,格瑞內冬天出狀態可以看出葉尖紅色(前提,兩顆都被奸商控成丸葉的情況下)

另外,兩者沒出狀態時候放一起,格諾瑪葉子比格瑞內略寬,所以,萬一以后奸商發明出一個什么寬葉白菊,多數就是格諾瑪換了個新名字

備注:不要看棒子國所謂的格諾瑪,棒子國所有白菊全部寫格諾瑪,沒有一個寫格瑞內的,格瑞內便宜,另外實在看不懂怎么買的,全部買最便宜的白菊就行,因為可以說現在市面上幾乎九成九全部都是格瑞內,格諾瑪在國外都算是相對稀少的,真當大白菜一樣到處都有啊

【補充】格諾瑪繁殖是靠莖干的,也就是說但凡自己白菊分頭的,都是格瑞內(我白菊17年4月那圖就很明顯,看得出單頭要變雙頭了,直接從單頭中間分裂),格諾瑪是一個枝椏一個頭這樣長的

格諾瑪和格瑞內的區別其他觀點:

白菊的學名在網絡上常被誤傳為“Dudleya greenei”,即“格瑞內”。但格瑞內的葉片實際比本詞條所討論的白菊(即格諾瑪D. gnoma)要長得多,整體株型也更大。

國內名為“白菊”的植物的正確學名應為Dudleya gnoma,被誤傳并與格瑞內混淆可能是因為格諾瑪有兩個異名:“Dudleya greenei fa. nana(Moran, 1951)”和“Dudleya greenei cv. White Sprite” [6] ,而這兩個異名中都含有“greenei”一詞,從而導致引進國內時名稱被誤傳為格瑞內,造成混淆。

因此,中國國內售賣的“丸葉白菊”和“普通白菊”均為格諾瑪,格瑞內在國內多肉市場實際十分少見。

發表評論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